top of page

2024難民主日

難民不「爛」

難民與我們同在,
對我們是禍或是福?

謝慧文傳道

經文:太二十五31-46

引言
今年香港參與難民事工的教會與機構共同訂了「難民不「爛」」為2023- 2024的年題。我思考這題目或許可從兩個角度:難民看難民,香港人看難民。我估計,第一個角度,答案應該是正面的。所以我嘗試從第二個角度,答案或許有很多的討論空間。

以下是我曾聽說基督徒對難民來港的其中兩個較不一樣的看法:
曾在一次飯聚中,有弟兄認為難民加重了香港的經濟負擔重,因政府要為每位難民津貼每月約3000元的生活津貼,又要為他們的18歲以下的在學子女提供學費。


又有另一些基督徒認為,他們都是上帝所差派來的使者,為要祝福香港教會。

或許以上的都是對的。我過去7年的觀察中,我見從社會的經濟角度看,難民似乎分薄了香港人的福利。但同時又「振興」了舊樓的租樓市場。在教育方面,又為缺學生的學校出了一分力。在環保方面,難民樂意接受限期將至的食物或用品。至於,他們對香港教會的祝福,我想是各人會有不同的領受。

因此,或許同一件事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我嘗試從太二十五31-46去思考,留在香港難民群體對我們是對我們是禍或是福?

經文:太二十五31-40
分題:是福


這段經文是耶穌論到耶穌再來時的審判。經文提及在審判後,世人會判為兩類:義人(37節)及非義人(44節,他們)。義人是蒙天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他們所預備的國。(參36節)「國」或許是指永恒的天國。而非義人是被詛咒的人,離開耶穌。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參41節)。

耶穌是如何判別他們的呢?原來是相同的處境,但不同的反應。經文35節至36節及42-44節提及他們曾面對的事情:
1.    耶穌餓了
2.    耶穌流浪在外
3.    耶穌赤身露體
4.    耶穌在監獄裡

義人或許不知道那需要幫助的人是誰,但他們都按對方的需要提供幫助。究竟他們為會提供幫助呢?我推論或許是同情心,又或許是良心。若他們都是基督的門徒,我相信但是他個人有憐憫,或許更重要是這是聖靈感動他們提出援手,又教他們有合宜的幫助。所以不是因為他們等行為,而是他們活出耶穌門徒的本質,遵從上帝的教導。此外,要提供支援,不單要有資源,或許更要有的是愛的力量。這份力量,我相信是因為那些人都真的明白和領受了耶穌救贖的恩典,上帝的愛,這是他們去愛的動力。

義人問耶穌:「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參37-39節)這問題反映了義人或許都承認他們曾做這些事,只是按他們理解是向某某做,而非耶穌所說是為他做。或許這說明了,他們如此回應別人的需要,只單單因為上帝的教導,單純去順服上帝的引導去回應。

這份真心,清心和對上帝的順服和信心,讓他們獲得了上帝的讚許和恩典,進入永生裡去。(46節)

我相信每一個有真正需要的人都是上帝把他們帶到我們當中,又教我們去明白他們的需要,並引導我們去回應。這是施予者與受助者同時領受到上帝的愛與恩典。我相信對施予者是一份從上帝而來的福氣。

經文:太二十五41-46
分題:是禍

當耶穌指出,在以下情況,「非義人」或是莫視,或是不理會等等
1.    耶穌餓了
2.    耶穌流浪在外
3.    耶穌赤身露體
4.    耶穌在監獄裡

他們如義人在當時都不知道求助者是耶穌。當然不是耶穌自己,因參考40及45節,耶穌說做在任何一個最少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相反,不做在最少的弟兄身上,就是沒有做在耶穌身上。

有學者認為「最少的弟兄」是指門徒,而當時有猶太人門徒,亦有外邦人門徒。亦有說,或許也包括非門徒。但不管如何,我推論「最少的弟兄」給我一點提示,「非義人」不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原因。或許他們不是沒有能力去幫助,又或是不知道他們有需要。

或許「非義人」先計算利益,才決定行動。他們的出發點不是憐憫,而是他們的利益。他們不是跟從上帝的旨意,而是自己的渴想。我猜或許亦有可能是,他們想幫,但想到自己沒有能力,又不去尋求上帝的心意,就放棄了。我認為這些人都不是以上帝為中心,而是以自己為中心。他們認為自己是基督徒,但卻沒有活出基督徒的本質。即或聖靈不住給他們提醒,他們或許拒絕或充耳不聞。到耶穌再來時,他們才猛然醒誤,但太遲了。耶穌說,他們要往永刑裡去。(46節)


總結
耶穌的教導,或許目的不是為要作預告,而是要教導門徒時刻警醒,謹守遵行上帝的教導。上帝讓我們今天在香港遇上了難民群體,我認為不是偶然,而是出於上帝的好。但我們或許有猶疑、有點害怕、有點不知所措等等。我相信,上帝給我們的功課,是我們能完成的。上帝是天父,他一直與我們同在,教導我們。只要我們相信上帝,全心依靠信服祂。難民不爛,他們與我們同在是我們的福氣。

 

2024 難民主日訊息 

WRD 2024 Poster.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