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難民同行.難民不爛」
教會與寄居者的距離有多遠?
歐曉祈
(青年全球網絡)
/ 2023年10月20日
香港社區寄居了不少尋求庇護者,我們卻未必意識到他們存在,更遑論了解他們需要甚麼。去年暑假,參與元朗區食物派送服侍時,我認識了幾位南亞裔婦女。她們與家人因為各種原因,被迫以尋求庇護者身份滯留寄居在港,已有五至十年不等。經過數次家訪了解後,發現她們經常為前路感到焦慮,部份亦較抗拒與外界接觸。尋求庇護者不被容許在港工作,只能靠政府和非牟利機構的資助維生,不論經濟上或精神上都承受著巨大壓力。她們一方面擔心子女在港面對社交及學習困難,另一方面,一家人未來去向亦難以預計,前路迷茫。除了物質方面的支援,她們更需要被看見、被聆聽及被接納。
今年九月開始,青年全球網絡與宣道會元基家庭服務中心合辦縫紉班,教授尋求庇護者製作布製品;希望能藉著縫紉技術的培訓,讓尋求庇護者學習使用衣車,不論她們將來到哪個安置國家定居,都能夠先掌握一門手藝。過程當中,導師們和我最感恩的,就是看到尋求庇護的婦女學員拿起她們製作的成品時,臉上所展露出的滿足笑容。
透過製作布藝品,尋求庇護的婦女亦可以從生活的巨大壓力中,得到休息的空間,亦可加強她們的自信心及能力感。上帝透過人類不同的工作、技藝,反映祂內在的豐富及榮美的形像。創世記四章記載拉麥的兒子雅八、猶八,以及土八該隱分別成為專業住帳篷、牧養牲畜、彈琴吹簫、打造銅鐵利器的人。上帝賜予人不同恩賜,亦讓人在創作中得著力量及休息。參與縫紉班的婦女雖然因著尋求庇護者的身份短暫失去工作機會,但仍然可以透過縫紉班展現她們的創意及生命力,並且祝福其他人。
感恩宣道會元基堂D4E團契的弟兄姊妹,從社關基金奉獻撥出款項,購買二手衣車及布料作縫紉教學之用。同時,擅於縫紉的肢體及年輕人,亦擺上時間及心力教授縫紉技巧。透過這個學習空間,不同民族、年齡層的人可以聚集,互相建立。過程中,家庭服務中心同工亦接觸到尋求庇護者的孩子,透過桌遊認識及建立他們。社區、機構以及堂會從來都是一個整體。有限的空間下,仍有很多讓生命彼此觸碰的機會。盼望讓更多人看見上帝,更多人看見彼此。
生命韌力──向難民和尋庇者學習
Alexander Pforte
(希望枝子)
/ 2023年11月17日
最近,我的一位好朋友告別了香港。在過去幾年裡,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可以分享許多類似的故事;但我這個故事有一個根本的區別:我沒有為這而失落和哽咽,而是幾乎欣喜若狂。當然,我會非常想念這位朋友,但對於跟他一樣背景的人來說,離開是個重大的里程碑。香港曾經拒絕給他們一個未來,現在終於可以向未來啟航。
未來不明的考驗
早前,我的朋友還是香港難民和尋求庇護者(RAS)社群的成員。香港約有一萬五千名RAS,他們都在香港尋求保護,並為此進行了漫長的法律訴訟。不幸的是,只有不到1%的申請者最終成功並獲承認為難民;即便如此,他們也不被允許留在香港。處理這些訴訟需要多年甚至數十年,之後大多數RAS社群成員還是被遣返原籍國。他們在那裡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甚至可能要面對起初來港逃避的那些困難和危險。
我的朋友非常幸運地成為那1%,並且正在北美開始新生活。我說,香港曾經拒絕給他一個未來,現在他終於可以向未來啟航,不僅僅是因為無論如何他永遠不會被允許留下來──RAS根本不可能取得永久居留權,甚至連香港簽證也不能。我這樣說,也是因為RAS的經濟和財政權利被有系統地剝奪,他們的生活極其艱難,大多數人被禁止工作謀生。
但我不想詳述這些令人沮喪的事實和統計數據。相反,我想讚揚RAS社群的韌力,從我最近告別香港的朋友身上,就體現了這一點。他們在香港生活了近十五年,但從未讓處境的不確定性成為他們精神上的陰霾。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他們盡其所能地幫助自己,在所到之處都結交朋友,甚至盡其所能幫助當地社區。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他們為年長的鄰居購物,有時甚至替他們做飯。由於他們無法工作,故透過以物易物換取所需,並且總是小心翼翼地不觸犯法律。儘管他們在原籍國擁有專業學位,但當他們被確認為難民並獲允許工作時,還是要從餐飲業的最底層做起。明白到朋友天天面臨的處境,再想想自己為生活中的一些輕微不便而陷入困擾,實在感到羞愧。我在禱告裡祈求,在那光明的未來裡,我的朋友會選擇成為專業生活教練,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實在很多。
生命韌力的功課
的確,這些朋友在香港的經歷,都有很多功課值得我們學習。最明顯的是,我們身為基督徒和一個正直的人,被呼召要彼此同行。我的朋友能夠充份利用他們在香港的處境,是因為他們四處建立社區和人脈。人類生命韌力的基本組成部份,就是關係。當我們在一起,不僅力量變得強大,在精神、情感和靈性上也變得強大。一個人可能很難找到道路前行,但眾志成城就有可能辨別出一條筆直而光明的道路。因此,讓我們在教會與RAS社群成員一起同行。不要害怕成為他們的朋友,透過這份友誼分擔他們的重擔,與他們一起懇切祈求。
第二,不要依靠我們自己,來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或滿足我們希望支持的人。我們經常看到個別基督徒和整個教會,因為特定社群的艱巨任務或需求而不知所措。神並沒有要求我們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相反,我們被呼召到祂那裡,也被呼召到彼此面前。我挑戰在基督裡的弟兄姊妹超越眼前視野,認識現已為香港RAS社群服務的組織和機構網絡,並分配時間、資源和資金給他們,而不是試圖單靠自己逆流而上。畢竟,追求效率和影響力不正是香港這個城市的精神嗎?
同樣的功課也適用於我們這些在這類組織工作的人,包括我自己。專業自豪感誘使我們過度分薄自己。當請求超出能力或授權範圍時,我們需要謙卑和自信來承認不足,並將請求轉交給另一個更適合的機構來處理。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只會讓我們想服務的對象感到失望和沮喪──當我想起我的朋友時,他們在香港面臨的最大壓力,不是聽到有人回答說「不」,而是收到空洞的承諾。
我們不要粉飾香港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實況。生活是艱難的、受限的、不確定的。它移動得非常緩慢,有時甚至看起來靜止不動。但我的朋友教曉我,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精神必須屈服,儘管它可能會受到這樣的誘惑。相反,當大家齊心協力時,即使是最困難的情況也有可能克服。
此處不收容難民。僅限會員。
Darren Pollock
(聖安德烈教堂)
/ 2023年12月15日
我想告訴人們,我們聖安德烈教會沒有難民計劃,沒有難民牧師或事工,也沒有神奇的難民基金(儘管成百上千的人會告訴你不然)。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嗯,因為這是真的。我們是聚集在彌敦道138號的教會,眾所周知,教會不是建築物,而是其成員。聖安德烈的成員碰巧也是難民,他們與其他成員一樣, 一視同仁。
弗雷澤 (Frasier)是我們教會的成員之一。他是一名難民,但他也是一名教師、牧師、朋友和基督徒。他已經是我們教會的會員多年了。
弗雷澤開始參加週四上午 9:30 的崇拜和晚上男子團契。他是一個很棒的伙伴。。他結交了朋友,定期來教會,並且是男人團契的忠實成員,他們在那裡學習聖經,互相祈禱,一起生活。他們甚至偶爾喜歡喝杯雪莉酒。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複雜。
弗雷澤是我們教會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像其他成員一樣接受教牧關懷、門徒訓練和紀律。教會成員和工作人員支持他應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挑戰。如果弗雷澤不是信徒,我們就會像其他進門的尋求者一樣向祂傳福音。我們有三十位像 Frasier 這樣的成員,我們為每一位都感謝神。
儘管總有改進的空間,但在週末和平日聚會中,我們的會員受到公平對待。我們在歡迎來賓時有意識地熱情問候,介紹他們給其他會眾。我們重視幫助他們參與教會活動和門徒團契,沒有任何區別。我們優先幫助他們參與教會活動和我們的門徒訓練小組。這可能包括志願服務、加入小組或像我們其他人一樣參加禮拜活動等,也是一視同仁。雖然有時存在文化和語言障礙,但這對我們的城市或我們的教會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實際上,正是藉著我們多元的教會成員,使得教會更加堅固。透過這樣做,我們可以擺脫被視為「只是」難民或尋求庇護者的恥辱,更深刻地被視為聚集在彌敦道的基督教會成員。
這可能有點理想化,但考慮到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試圖關心我們的會員及他們在這座城市面臨的情況和挑戰時,很容易感到絕望。如果你和我一樣,看到巴勒斯坦人們被迫流離失所的畫面,以及阿富汗人民在接二連三地震後所遭受的悲劇,你的心會碎。或有關這城市難民的嚴峻統計數據,截至 2022 年估計有 14,000 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況且,正如我們許多人意識到並感嘆的那樣,現實情況和社會政策的改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面對我們教會成員看似無望的情況時,我在耶穌關於末世最有力的話語中找到了安慰。在路加福音21:5-11中,當他談到聖殿的毀滅和末世時,他說:“你們聽見戰爭和擾亂的風聲,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必須先有,只是末期不能立時就到。”在這些啟示性的語言中,我們得到了旨在保證教會在最具挑戰性的環境中保持對上帝的信任的話語。戰爭、饑荒和流離失所是可怕的事情,然而耶穌在描述這些可怕的事件時,告訴他的聽眾不要害怕。
儘管路加福音21 章5 至11 節的語言和意像都是毀滅性的,但它卻是一段充滿希望的經文,其基礎是相信上帝不僅仍然存在於世界上,而且正在指揮世界,這些事情必須在他回來並糾正記錄之前發生。對於我們的教友來說,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我們希望有一天主會回來並糾正事情。情況很糟糕,但我們不必失去希望。因此,我們盡我們所能,期待以賽亞給我們的偉大邀請:「你們口渴的人,都到水那裡來;你們沒有錢的,也來買東西吃吧!來吧,買酒買奶,不要錢,不要價格!”賽 55.11。有一天,上帝的子民將會有一場宴會,他們都可以來,他們不需要付錢,所有這些罪惡、死亡、飢餓、流離失所都將被忘記,因為我們將永遠享受上帝的國度和上帝本身。
我希望弗雷澤和其他人在我們的教會學到了這種希望,我們的教會成員也知道弗雷澤是像他們一樣的成員,我們共同面對挑戰並彼此扶持。我希望我們所有的成員都知道,在一個被罪惡破壞的世界中,上帝拯救了我們,並且有一天將一切置於祂的主權之下。對於我們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來說,這是一個寶貴的想法。
在難民身上見基督
王美鳳
(九龍佑寧堂)
/ 2023年12月26日
有幸在過去十多年,有機會在教會接觸和參與服務尋求庇護的難民,與他們同行。
難民來自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膚色種族、宗教、傳統文化、性別、教育水平、職業和性格。但在各類不同中,他們和我們又有很多相同之處。他們同樣有優點和限制,有被愛的需要,有愛的能力和表達,有夢想。他們都是人類一份子,都是上帝所愛的兒女。
我感激生命中能與難民朋友相遇。在逆境中他們的堅毅、愛心和對神的信靠,給我很大的鼓勵和啟發。
阿蓮是一位來自東非的單親媽媽,因政治原因來到香港尋求庇護。她居住在港島一間板間房,鄰居大多是本地香港人。起初她跟鄰居打招呼,他們都不理睬她,這份拒絕令阿蓮感到十分沮喪和難受。一位傳道人鼓勵阿蓮不要放棄,繼續以禮相待,繼續做自己認為對的就可以了。阿蓮於是繼續與鄰居講早晨打招呼,又主動清潔放置垃圾的公共地方。日久見人心,鄰居看見阿蓮的好行為,對她的態度也改變了,由冷漠變得友善。阿蓮的真誠終於打動了鄰居的冰冷,將石心變為肉心。阿蓮同時參與了教會的「和平大使」計劃,在不同教會和學校分享她的故事,給予別人鼓勵,以及讓更多人認識難民的狀況。
教會很多時候都強調款待客旅的重要。根據舊約聖經的教導,我們應接待外地人和寄居者,像本地自己人一樣。我多次家訪難民朋友,深深被他們的好客之道感動。他們物質匱乏,又欠缺經濟能力,但他們知道教會牧者和弟兄姊妹到訪,每每擺上美味的家鄉餸菜與我們分享。在他們細小的房間,沒有足夠空間擺放椅子,我們就坐在他們的床上,喜樂地品嘗美食和聆聽他們的故事。曾有一位單身難民朋友,他的居住單位只能放一張單人床,他把食物放在床上招呼我和另一位探訪的弟兄。他說很高興,指這地方雖然細小又簡陋,我們都來探訪他。我當日感動得不能言語。難民本身是外地人和寄居者,現在反客為主,叫我動容。
真正的款待,是那份真誠真心真情的付出。真正的慷慨,是當自己缺乏,但仍然願意為對方擺上你僅有的。從難民的弟兄姊妹身上,我深深學習和體會得到。
最近教會的「和平計劃事工」舉辦了縫紉班。有幾位難民姊妹參與,一起做衣服做袋,和一些她們需要的如圍裙等等。她們更為我做了一條有非洲特色的裙子,在國際難民主日穿上。其中一位單身姊妹,我稱呼她莎莉,她運用不同布料,縫紉製作了一幅漂亮的藝術品,放進相架內。她分享道,製作過程幫助她安靜臨在,專心專注,享受平靜的心。與此同時,莎莉要在殘舊和經常要維修的二手縫紉車中,學習忍耐。她的第一個創作就是把高山放在正中心。原因是她在製作過程中,對詩篇一二一篇產生了共鳴。「我要向高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創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難民的確承受不少傷痛,經過不少危難,生活面對不少欠缺不足。但我看見他們的堅忍、慷慨、付出、愛心,和對上帝的信心。從難民身上,我看見耶穌基督!
誰來接力成為難民家庭的鄰舍?
李素嫻
(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
/ 2024年2月2日
我所在的教會,是少數在港的廣東話教會以助學關懷尋求庇護的難民。我們透過助學資助四十多位尋求庇護的難民學童,他們來自十多個家庭。這十年來,見證很少數成功獲得難民身份而移民加拿大的家庭,我們較多見證學童在港長大成人,由幼稚園到中學,由小學變成廿多歲的年輕人。
自從二〇一九年,不少香港人移居外地,在港的廣東話教會也不例外,關注難民的小組成員也因移民而減少。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一位事奉者緊貼關顧一至兩個家庭,本來較為理想,已不易達致。在堂會作為其中一位慈惠工作的牧者,一己憐憫驅動的力量不足繼承眾多事工,只能暫緩發展,緊守崗位,認識過去未曾親自熟悉的事奉者與難民。疫情前常有的「難民廚房」,那些近百人的聚會也成了過去。然而,每一個服事都是始於腳下,事工需按著事奉者團隊縮小,而重啟與變奏。
去年,難民關注小組相約了幾個來自同一國的家庭來教會參加聖誕團契,玩「扑傻瓜」、食pizza,分享個人見證,彼此代禱。在幾位高中生與母親們的歡笑聲裡,不同種族信徒相聚,彼此激勵。教友當中許多人沒有直接與難民交流過,但他們都以聖誕祝賀而表達祝福。
分享,讓我們體會施比受更為有福。而每一個因服事而連結的關係,主動地相聚與同行,讓我們體會彼此相顧的福氣。過去只透過獻金來參與事工的人,若能多走一步,學習與背景不同的人彼此相愛,同作主工,有主同行,又是另一種福氣。大家不停留在聽見關乎上主的事(about God),選擇直接與上主面對面,坦白事奉心與力,一起與上主同行(with God),學習成為難民的鄰舍。願我們在有限中永遠蒙福地與主同行。例如難民在港移居,也是我們成為他們鄰舍的時機。香港人都懂得尋找二手寶物,當大家在禱告中,替難民尋找到符合要求的家俬電器,雖似是瑣事,容易解決,卻實在深切影響移居難民。大家在這差異中,學習彼此尊重與聆聽。
記得有個從西非來的家庭,作為父母與我分享我們各自的家庭的喜與愁。最令我驚嘆不已的,是他們在經濟困難中仍繼續生育。他們由一家六口,增至一家八口。他們由於人口增多而要搬到北區。因為家長沒有車費資助,無法每天送幼童由北到南上學,學童每月都只好缺席幾天。家長如同在非洲村落養孩般,也要從市中心劏房搬到北區村屋居住,學童跨區上課,孩子上課「恰眼瞓」跟不上學習,家長在有限資源下的選擇,與港人基層家庭有時都很不一樣。
耐心聽著他們細說,作為父母有氣有力卻不能打工的苦,也聆聽他們評價我們勞碌的生命是有福的,當中的互動再令我思考,怎樣在困難中見到自己的有福。那刻我有告訴對方,香港許多年輕在職夫婦選擇不生育,與他們不斷生育正好相反,而且也有不少香港人面對失業都很困難,需要別人關心。寄居者與本地群體都有著被關心的需要,大家的內心都問:誰是我的鄰舍?願主耶穌在更多人心中發出這樣的一個提問,喚醒愛心。但願每個使命群體繼續有人接力,共同成為在港難民家庭的鄰舍。
與難民相處的日常小故事
何保均
(九龍佑寧堂)
/ 2024年3月18日
國際貓貓
有個埃及家庭養咗隻唐貓叫Salsool,阿拉伯文嘅意思係「生命」。
Salsool非常熱情好客,我哋鍾意吸貓,Salsool都好鍾意吸人,每個人都一定畀佢吸過先入屋。
但係當全家用阿拉伯文溝通,佢哋就要用英文同隻貓講嘢,因為佢哋話Salsool聽唔明阿拉伯文。原來Salsool係一個巴基斯坦裔鄰居送畀佢哋,所以隻貓嘅母語應該係烏都語,嚟到新嘅家庭惟有用英文生活。
諗起好多難民朋友都係嚟到香港先學英文,幾年間由ABC都唔識,到一口非常流利嘅英文,中間嘅過程難以想像,但從中可以見到佢哋非凡嘅學習同適應能力。相反,學廣東話真係冇咁容易,一來粵語嘅詞彙同語法都比較複雜,二來坊間冇乜有系統嘅學習方法。不過,我認識一個埃及妹妹,佢八歲嚟到香港,透過睇電視同埋睇YouTube,十四歲時佢啲廣東話已經同其他香港人一樣。
呢隻叫Salsool嘅黃貓,象徵住好多難民朋友嘅經歷。雖然面對好多文化差異帶來嘅衝擊同困難,但仍然憑住堅強嘅生命力渡過種種難關。
亦同大部份貓奴嘅經歷一樣,貓貓的確為呢個家庭帶來好多歡笑同活力。如果你發現屋企隻貓唔係好理你,不妨轉一個語言同佢溝通,可能係因為佢聽唔明廣東話啫。
當我成為了Apple Support
呢個叔叔思想非常跳脫,有時會同你講科技對人類嘅意義,下一秒講街邊隻麻雀令佢諗起兒時回憶。所以每次同佢傾偈,都要好專心聽到底佢有咩需要。
有幾次原來佢想問我點用電話,佢有一部爆晒mon嘅iPhone7。佢第一次嘅訴求係話,啲notifications只會喺同一個時間彈出嚟,令佢遲咗睇WhatsApp,就會錯失啲機會;但又因為太多notifications,令佢覺得好煩好困擾。
於是我熄咗個定時出現通知嘅功能,熄埋啲無用嘅apps嘅通知,教埋佢點樣喺WhatsApp send相,佢就好開心地走咗了。個刻覺得,其實佢同我一啲親戚uncle無分別,都係會因為追唔上科技進步而受困擾,但只要簡單做幾個步驟,就可以解決佢嘅煩惱同生活嘅不便。
第二次佢嘅問題係,點樣喺電話edit錄音?於是我又教咗佢一個簡單方法。佢好開心咁話,佢問過好多人但無人肯教佢,個個都話唔得閒就趕佢走。佢好開心有人願意坐低教佢點樣用電話。
之後佢分享以前寫嘅詩,雖然我睇唔明,但內容大概係:
「語言就是整個世界。因此語言賦予生命,在我們心靈的深處。或許我們最需要的,就是一句說話。」
呢個叔叔令我諗起葡萄牙詩人Fernando Pessoa,佢有一首詩咁樣寫:
「詩人都是妄想的人。
他們妄想一切所有,甚至妄想著痛苦,妄想他真實經歷的痛苦。
而那些讀者,閱讀那些痛楚的時候,並非感受到自身的痛楚,而是他從未認知過的痛。
這條軌道,環繞著滿足著我們的理性,這列車廂,他們稱之為心。」
Fernando Pessoa的詩英文翻譯如下:
"Autopsychography"
The poet is a pretender,
Who pretends so completely
He even pretends to pain
The pain he really feels.
And those who read what he writes,
Reading of pain, feel truly
Neither of those pains he has,
But what they themselves have not.
So round its track goes
Wheeling, to entertain our reason,
This string of carriages
They call the heart.
我們伸手舉光,願與星辰同在!
陳小敏
(香港尋求庇護者和難民協會)
/ 2023年5月8日
距離真正踏足進入「幫助尋求庇護者和難民」的義工領域,剛好滿一年的時間。這一年在老師Isabella的手把手教導下,幫助需要的人填寫法律文件、陪同他們遞交資料、為這些家庭組織「故事會」、把善長仁翁提供的物資分發給這些家庭、帶他們求醫、帶學生認識這類社會邊緣人士⋯⋯由於大環境的變化,以及我是一個「零經驗」的新手,這一年我所做的遠不及我們的NGO「香港尋求庇護者及難民協會」之前所作的貢獻,如九牛一毛。而這一年的經歷足夠讓我以參與者的視角,見證我的老師Isabella與難民的關係,以及本地社區和難民的關係,產生「從陌生人到祝福」(From strangers to blessings)的變化。
記得第一次組織派發物資的活動,我們要採取「先到先得」的方法登記和派發。我們NGO的會員名字可謂「千奇百趣」,各種符號和奇怪的字符。我這個菜鳥登記的速度跟不上報名的速度,手忙腳亂,一些「老會員」會幫我整理,而且會告訴我那些奇怪名字是誰,避免我登記重複或者遺漏。後來才知道,她們很多已經逗留在香港近十年,與Isabella的感情深厚。Isabella對她們的孩子的趣事如數家珍,她們希望在能力所及範圍內,幫助我們的NGO和Isabella。後來發現,每次見面的時候,這些「老會員」眼裡的光總在訴說著感激。
在我們NGO的正式義工中,我是年資最淺的。其他年資深的,每次派發物資都可以預計到哪些物品合適哪些家庭,總會傳遞出更多的「愛」。而Isabella的多年合作夥伴們,總會為我們的NGO提供符合需求的物資,例如最受歡迎的是廁紙。這些應該是長期和「會員」密切接觸,才能幫他們之所需。
予以所需,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由遠及近的關係。我們NGO的合作夥伴與我們同行多年,已經到達「想我們之所想」、「給難民之所需」的境界。最近半年,我目睹我們NGO的一位新夥伴與我們正在建立這種「From strangers to blessings」的關係,從認識、同情,到理解、幫助。
世道艱難,人在異鄉,他們企圖推開阻礙命運的巨石,週而復始面對失敗,稍有不慎,便「曾墜落黑暗,在那個不滿足的世界」(摘自《現實與慾望:塞爾努達流亡前詩全集》)。我們的NGO和合作夥伴們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選擇自己的方向,儘管不能幫他們推開命運大石,但卻盡力為他們舉起微光以辨別前路。
「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賽五十八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