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難民.我們」
耶穌也是一個難民
楊穎兒、王美鳳
(九龍佑寧堂)
/ 2021年11月26日
或寫信給我們:
難民管理組@gmail.com
將臨期是傳統基督教會年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期,是教會新一年的開始。這是個期待、準備和慶祝基督的誕生和再來的日子。
談到耶穌誕生,我們或會想起一個聖誕的故事。耶穌的父母約瑟和馬利亞在馬利亞即將分娩之時,沒有得到任何款待。不僅如此,他們還找不到任何可以住宿的旅館,只有一個馬槽,耶穌就在馬槽出生。及後耶穌在傳道的日子,不忘教導他的追隨者,要款待客旅,接待陌生人、寄居者和窮人。
這個故事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熟悉。然而,耶穌誕生的故事不單揭示耶穌未被好好接待;更甚者,我們的主、那位救贖世人、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的主,經歷了塵世的苦難。當時,他的父母更是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他們被迫離開家鄉,以逃離暴君希律王的控制。在那個時代,他們就是難民。
故事提到,希律王祕密召集了幾個術士,詳細詢問了那顆預示新王誕生的星星的下落。後來那幾個術士在那裡找到了那顆星,進到屋裡,看到孩子和他的母親馬利亞在一起,俯伏在地上、敬拜他;又打開他們的寶盒,把黃金、乳香和沒藥的禮物獻給他。後來那幾位術士沒有回到希律那裡稟告詳情,使希律大怒。天使的預言臨到了約瑟,揭示了希律王將殺死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孩,約瑟和馬利亞不得不帶著耶穌逃到埃及,躲避了希律王命令大規模殺嬰的浩劫。
「他們(那幾個術士)離開之後,看啊,主的一位天使在約瑟的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孩子和他母親逃到埃及去!住在那裡,等我的指示,因為希律要追尋這孩子,把他殺害。』約瑟就起來,連夜帶著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他們住在那裡,直到希律死去。這是要應驗主藉著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呼召我的兒子出來。』(太二13-15,《新漢語譯本》)
這段聖經文本沒有提供太多關於約瑟、馬利亞和耶穌在埃及作為難民的生活細節,文本中既沒有進一步描述他們曾經的生活,也沒有描述他們在埃及受到的待遇。事實上,這種細節的省略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寫作技巧。在聖經正典中,完全沒有提及關於耶穌的內容。例如,耶穌在埃及的時候住在哪裡?有沒有人歡迎他?他的父母在埃及逗留期間是做甚麼工作的?因此,經文的細節欠缺,確實給今天的讀者留下了很多未能解答的問題。不過,經文確實讓我們知道和想起耶穌也曾經是一個難民。我們又會如何對待耶穌這位難民?
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耶穌並不是歷史上唯一被迫流離失所的難民,他並不孤單。事實上,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正面臨著與耶穌當年一樣的挑戰,從政治迫害到宗教迫害,從戰爭再到自然災害等等的原因,在現今世界各地,無數的人也被捲入成為難民的漩渦。事實上,難民的危機的確離我們現在的處境不遠。透過新聞報道,我們得知繼敘利亞內戰之後,阿富汗危機已經在中東地區爆發,上演著新一輪的逃亡活動。也許我們會問,他們是如何逃亡?難民如何計劃他們的逃離?他們會逃到哪裡?他們如何與其他正在逃亡路上的家庭會合?不是難民又或從未接觸過這個群體的人,或許只能猜測。
由十一月將臨期開始,難民事工小組(Refugee Ministry Group)將推出一系列關於難民的文章,我們希望在信徒和教會期待耶穌來臨的時候,能提高他們以及社會對今天香港難民群體所面對問題的認識。每月一篇的文章,內容包括:身份、人性、同行;難民的掙扎與受苦;對難民的支援及賦權;兒童日:兒童難民;難民的希望(見證);難民主日;以及世界難民日。耶穌不僅是彌賽亞,他也是一個難民,他代表著對千千萬萬的難民的關心和認同。耶穌基督來到世界活在我們中間,他向世上所有人傳遞救恩和祝福。我們深信,從「道成肉身的耶穌也是難民」這個角度和認知,能幫助我們更深體會上主與這個群體的連結,從而鼓勵信徒和教會,以基督的心為心去看難民,去了解和關心他們,就好像關心和愛我們的主耶穌一樣。
身份.人性.同行
農夫傳道
/ 2021年12月24日
孩提時代,聖誕卡上在馬槽出生的耶穌總讓我很感興趣:這嬰孩是誰?為甚麼全地都在慶祝祂的誕生?祂的出生與我們這些地球人有甚麼關係?
直到我在馬太福音一章23節讀到耶穌名字的含義時,這個謎團便奇妙地解開了:「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神與我們同在,這名字清晰地宣告耶穌的身份、本性以及祂與人的關係。
基督的身份.在基督裡的身份
在路加福音關於耶穌誕生的記載中,神清楚地揭示了基督的身份:「……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路一35)作為神的兒子,耶穌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3)。
正如舊約預言,耶穌是道成肉身的神。祂是怎樣的神?耶穌的身份對於在地上的客旅來說有甚麼意義?
作為有別於世界的道成肉身的神,耶穌既是世界的主人,又是客旅:「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約一11-13)作為通向天父的道路(約十四6),耶穌是主,祂極願意接待所有真正相信祂的人進入天國。因此,耶穌的誕生提醒我們,地上所有接受耶穌為他們個人救主的客旅,無論難民與否,都有最寶貴的、在基督裡的身份。作為上帝的兒女,他們是天國永久的子民。
取人形像的神.有神形像的人
儘管耶穌在本質上是百份百的神,完美無罪,但祂降世時謙卑自己並取了人的形像,完全順服父神,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要拯救罪人(腓二6-8)。祂這樣做是出於上帝對世人的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三16-17)
作為神本體的真像,耶穌的人性也把我們帶回創世記一章27節,當中述說所有人都是神按祂自己的形像所創造的。那麼,耶穌的人性以及所有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均有神的形像的事實,將如何影響我們跟在我們當中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相處呢?
在整本聖經中,客旅指那些缺乏社群身份、保護和謀生平台的人,而我們的社會中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也是如此。作為同是按照上帝形像被造的人,他們的受造同樣奇妙可畏,擁有來自上帝的尊嚴(詩一三九14)。倘若我們消除那些對居住在我們中間的旅居者構成壓迫或偏見的做法(利十九33-34),並且以基督的愛與恩典款待他們,幫助他們融入我們的家園,他們及神賦予他們的恩賜必成為我們彼此的祝福。
神與我們同在.神與我們同行
全然是神的耶穌降生成人,展現出神如何與人同在同行:祂慷慨地愛和接納原本不認識祂的人,並歡迎最微小的到祂那裡來,特別是那些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和那些沒有能力回報祂的人。
我們當中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可以放心,耶穌也曾經是難民,他們所經歷的流離困苦,耶穌在地上時都親身經歷過,今天也會繼續實在地跟他們同在同行。
最重要的是,耶穌應許在父家裡有許多住處,而祂已經去為那些信祂的人預備地方(約十四2-3)。無論我們當中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遭遇甚麼境況,耶穌必定領他們走過每一步,耶穌的降生,也正為人帶來能與上帝永遠同在的盼望。
當我們──尤其是作為難民和旅居者的──遇到身份危機及缺乏支援的時候,願耶穌的人性成為我們莫大的安慰,因為祂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在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同時,讓我們也熱切期盼祂的再來,領我們同往神永恆的天家。
難民的困苦和掙扎
Aimé Girimana
/ 2021年1月28日
在近代歷史裡,人類常因著戰爭和政治迫害而逃亡,最有名的是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時至今日,世界上仍然有許多不同形式的迫害,有如特殊的遷移!「難民」這個名詞是由聯合國定義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聯合國決定為一群被迫離開自己家園的人冠上這名字,為要一起幫助這些受害的群體。他們因為種族、宗教信仰、國籍、政見或者社會階層等問題,需要在生與死之間作抉擇,包括接受在短期內不能夠回到自己家鄉。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這個現象還會持續下去,變成一個全球各地都需要處理的問題。
事實上,很久以前,耶穌一家也曾成為「難民」。從昔日的猶太民族,到現在的中東、盧旺達、埃及、敘利亞等地;以至今天,我們看見阿富汗難民的境況,或者我們可以問問自己:下一個難民潮將會在何方爆發?相信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人都隨時可變成難民。讓我們看看政治上的動盪,便可以知道,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從歷史和過去經驗來看,每個人都希望明天會更好,或者至少和今天的境況一樣,但是一些負面的環境因素,也會隨時隨地出現,使我們在沒有其他選擇之下,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和親愛的家人,住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成為難民。
同一個天空,不同的際遇
難民是否可以在收容他們的國家之中被接納為普通人,與其他人一樣生活呢?答案是可以!難民是否需要放棄自己原來的身份,才能獲得難民的身份?答案是不一定!
他們就好像我們的弟兄姊妹一樣,有著相同的需要和應有的權利。我們和他們之間唯一不同的是命運和際遇。很不幸地,事實的真相卻是殘酷的。全世界的難民都在困苦掙扎的邊緣,當中包括在香港寄居的難民。他們被錯誤標籤為濫用社會福利的人和非法入境者。這是一個悲哀的情况,而背後的原因是人們對他們缺乏理解。部份富裕的國家對難民關上大門,各國政府只提供不完全及不完整的援助,否定他們的合法地位,增加他們難民身份的審批時間。這個過程使他們受到歧視,同時一些官員和傳媒也以虛假的言語傷害和攻擊他們。
試想他們在香港,卻沒有工作,如何生活?想像一下,如果你為人父母,卻沒有能力買一小排朱古力給你的孩子,你亦沒有能力買一份生日禮物送給他們,生活的光景會是怎樣呢?你沒有能力負擔孩子的校服,又或者給他/她買一支筆,作為父母,感受如何?想像你每天只能獲得港幣四十元(不是現金)的補助,只能在一間指定商店購買食物,你會覺得如何?這就是現時在港難民的狀況,生活中只能吃和睡!試問你會怎樣形容:他們是生存還是倖存?
愛難民,如同愛自己
簡單來說,難民不能選擇如何生活,只能依賴別人。「明天會更好」或者「至少和今天一樣好」,不是他們心中的想法。相反地,他們的盼望只能掌握在別人的手裡。在我們接觸的許多個案之中,發現他們從一個給予者的身份,變成一個接受者。這種情況會不幸地持續數年,而有一些個案更會持續十年或以上。
感謝上帝,一些教會和非牟利組織了解他們的情況之後,願意在物質上、法律上和靈性上支援他們,為他們提供食物和煮食用具、衣服,並在財政上給予支持。更有許多義工小組,願意培訓他們的知識和技能。
你又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呢?
關注他們──了解一下為甚麼他們會成為難民,並生活在我們當中。是甚麼原因令他們來到這裡尋求庇護?他們不是尋求更好的生活,而是尋求人身的安全!
參與服侍──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如此!接待難民就像你自己希望被接待一樣,學習接納他們、愛護他們、給他們吃的和穿的,也要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參利十九33-34;申十18-19)
不管我們來自甚麼社會階層,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難民也一樣。因此,我們應該像接納自己的弟兄姊妹和鄰舍那樣對待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我深信一個好的行為,會鼓勵別人跟上。作為基督徒,主提醒我們,為鄰舍所做的,都會歸到最後的審判。
對難民的支援及賦權
吳旨諾
(希望枝子)
/ 2022年2月25日
「救濟難民?做善事呢啲嘢留番俾慈善團體做啦!」「我哋自己人都未搞掂,仲搞班外來嘅?點做呀?」香港一直以國際大都會自居,但面對城市中的外來者,不少人會覺得,在當下的處境還談好客之道,要麼是不切實際的空談,要麼就是少數人圍爐取暖時的話題。
身在香港的我們,對於難民群體──泛指在港尋求庇護的人,包括免遣返聲請者等──我們的理解很多時候是由媒體的報道所建構。槍林彈雨、投奔怒海……這些畫面和描述耳濡目染,逐步成為我們心中「難民」既有的印象。然而,寄居在我們當中的難民群體,鮮有本地媒體報道,想要了解他們經歷的人亦甚少。正正因為他們的處境是隱藏的,要探討對難民的支援和賦權時,我們斷不能忽視構成困難處境的各種因素,亦不應奢望有立即見效的方案讓他們自力更生。我們要設身處地看見難民所面對的一切,才能辨識上主在其中給予我們的召命。
無權,皆因被迫失去身份
要認識在港難民,除了了解他們無權(powerless)的生活實況以外,更要看見他們被去權(disempowered)的處境。難民來到香港尋求庇護,意味著他們喪失了在家鄉所享有的一切。或許您以前是個工程師,但您在這裡沒有身份,不能就業。或許您以往有自己的物業和土地,但您在這裡沒有身份,只能靠政府和其他人的援助,勉強租住一個小房間,甚至露宿街頭。或許您的夢想是成為一個醫生,但您在這裡沒有身份,也沒有辦法籌得非本地生該付的學費,惟有把計劃擱置。難民的無權,實際上是從他們跨越國界,來到異鄉的那一刻,便經歷制度使然的被去權──非因懶惰或做了惡事,卻是被逼迫逃離熟悉的家鄉後,無奈地成為了無權者。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昔日為奴之地,上帝這樣吩咐他們:「若有外人寄居在你們的地上和你同住,不可欺負他。寄居在你們那裡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利十九33-34,《和合本修訂版》)。上帝清楚知道這些寄居者是在以色列人眼中的外人,便刻意提醒以色列人要愛他們如本地人。難民跟我們說不一樣的語言,甚或有著不同的信仰,更可能保存著我們難以理解的習俗。上帝特意提醒我們要好好接待這些異鄉人,不可以看見外來者的軟弱,便欺負他們,剝削他們,把他們壓迫成無權者。
恢復人在主內的身份
賦權是恢復人在主內身份的過程。上帝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此話不只是對當年的以色列人說,也是對今天的我們當頭棒喝。上帝不單是我們的上帝,在祂眼中,難民和我們都是祂所造,是祂所愛的人。我們的身份由上帝確立,亦只有祂才能定義人的身份。在主內,我們都是同樣被愛的。賦權就是要讓難民在被去權的過程中失落其身份後,在上帝裡被重新建立其人的身份。這個聽來抽象的概念,實是要求我們從頭審視對待這些弟兄姊妹應有的態度。
難民因被去權而失落各種基本所需,如我們無視他們每天在憂慮衣、食、住、行以外的掙扎和重擔,就像掩面不看我們的弟兄姊妹一樣。我們的支援和賦權大多針對物質,但卻不應止於物質,因為這只是人的一部份。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曾提醒我們:在群體中首要的服侍就是聆聽。難民經歷過喪失和痛苦,帶著創傷來到異地,又再面對被去權的處境,我們只有透過聆聽,嘗試了解他們的經歷,才能藉上主的智慧回應他們的需要。與其因著彼此的不同而把「我們」和「他們」區分,我們更應讓他們參與在群體當中──服侍難民時不應視他們為永遠受助的一群,而是要讓他們在群體中重新建立起在主內的身份,讓他們再次發現,並得以發揮其恩賜,參與在服侍當中,成為別人的祝福。
對難民的支援和賦權絕不能單靠霎時感動,更不能建基於政治考量下的計算。我們要看見己身和難民經歷的共通之處,承認只有上帝能確立我們的身份,成為祂的兒女,成為彼此的弟兄姊妹。上帝原不是要我們把祂所賜予的一切私有化,卻要我們在所行的事上,讓難民看見上帝應許他們兒女的身份。對弟兄姊妹的服侍不應只停留於施予及捐助,而是在他們身份被隱藏於無形之時,藉著上帝的能力與之同行,因他們同是上帝所愛的。
若我們經歷過上帝的愛,深信祂的供應足夠,願我們同在主內謙卑學習,擁抱我們不熟悉、但為上主所深愛的難民──弟兄中最小的一個。
難民兒童在香港
伍鳳嫦,蔡鳳儀
(香港尋求庇護者及難民協會)
/ 2022年3月31日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資料,現時全球有近2,640萬難民 ,當中超過一半為18歲以下難民兒童 (聯合國難民署, 2020)。很多難民兒童的童年都是在苦難中渡過,他們可能與其家人分離,流離失所,曾目擊或經歷過暴力對待,在逃難時曾遭受虐待、施暴、 販賣或者被強迫當兵等等 。
在香港,現時有900多個難民兒童,當中有不少是在香港出生,但他們都不能獲香港收容,亦不能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主要因為中國所簽署的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並沒有伸延至香港,因此香港並沒有收容難民的義務。然而,香港於1992年簽署《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 ,此公約要求締約國和地區須確保在有適當理由, 在其管轄的任何領土內已發生酷刑行為或是接受到有人申訴其受到酷刑時, 須及時進行公正的調查。 其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任何來港申請酷刑聲請者, 當局都不能隨意將聲請者遣返、驅逐或引渡至有充分理由相信其於該國將受到酷刑的國家。因此,這些難民兒童只能以免遣返聲請者的身份留在香港。當審批完結時, 他們可能被遣返至原居國或引渡到其他收容難民的國家。
香港政府要求任何人士如欲在港尋求庇護, 他們必須在簽證過期後才可以提出『難民或酷刑聲請』, 此規則變相是要求聲請者逾期逗留, 迫使他們觸犯香港入境條例後才可提出免遣返聲請。無論是隨父母來港或在港出生的難民兒童都遭受同等的待遇, 部分難民兒童並沒有因為在港出生而擁有居港權。 由於他們未具有法律所訂明的『中國血統』, 而且因其父母是免遣返聲請者, 他們的出生證明書會註明身份為『未確認』。 即使他們居港住滿七年亦不會獲得居港權, 成為香港居民。 免遣返聲請者這個身份令難民兒童在教育、日常生活或基本需要都受到限制,甚至被視為違反入境條例,他們不能自由進出香港邊境, 不能跟普通同齡孩子一樣出國受訓、比賽、或參加海外遊學團。
在房屋方面,在港難民兒童都會得到750 元的資助。 難民兒童過往在三歲後會與父母一樣得到1500元的租金資助,但國際社會服務社在給予難民兒童全資津貼方面卻有收緊跡象, 有很多孩子到六歲都不能得到與父母一樣的租金津貼。 在食物方面, 每一個孩童和他們父母一樣都獲1200元食物津貼,但這些津貼只能用食物卡(smart card) 在超級市場消費。 再者,食物卡只能購買基本糧食和奶粉,並不可購買一般孩子都能買到的零食, 例如糖果和雪糕。由於父母沒有工作權,沒有金錢資助,孩童們沒錢買玩具,也不能在公共圖書館外借書本閱讀,不能享受一般孩童的快樂。
難民兒童不僅要面對生活上種種困難, 更要面對制度上的不公和邊緣化。無國籍身份令這群孩子未出生已帶有原罪,這原罪來自政府要求免遣返聲請者逾期居留的措施,每一位難民兒童都受到同樣遭遇。 由於他們已有『犯罪紀錄』, 除了不能自由出入境之外, 還要與成年的免遣返聲請者一樣按時到為難民設置的出入境中心簽到,即使要上學也不能豁免簽到, 這對他們學習造成很大滋擾。 這猶如把免遣返聲請者當成保釋外出的嫌疑犯,令無辜孩子變成『罪犯』, 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和歧視。 在教育方面,他們在申請入學前要得到入境處的『不反對通知書』。 雖然自2017年起政府增設書本及校服援助,但卻沒有支援孩童的學習所需,他們要依靠宗教團體或非牟利機構的支援才可勉強生活。 例如因為疫情,學校暫停面授,改為進行網上授課,然而難民身份令他們難以登記無線網絡,政府卻沒有在購買電腦或裝置無線網絡提供支援,令他們學習的過程困難重重。
另外,難民兒童也可能面臨與父母分離的情況。 香港在簽署《兒童權利公約》時選擇性地對出入境事項保留權利,而兒童權利亦沒有被納入本地法, 難民兒童的權利難以得到保障。 部分在港註冊成為合法夫婦的免遣返聲請者向入境處申請合併他們的聲請個案, 但遭到入境處拒絕。香港政府也沒有在外交上尋求相關解決方案, 所以當這些家庭的聲請審批完結, 他們都要被遣返各自家鄉,那麼他們的孩子將要隨其中一方離開。 有些家庭只有父或母其中一方是香港居民,而另一方還是聲請者。在這個情況下,當聲請完結被遣返,孩子便被迫選擇與父或母分離。即使香港簽署《兒童權利公約》,在港難民兒童的最大利益 (best interest of the child)毫不受法律保護。
孩子是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小小主耶穌也曾是一個難民, 為了逃避希律王的追殺, 小小主耶穌和父母一同逃難到埃及。 而耶穌的誕生和生存為人類帶來延續與希望。 在愛與善的大前提下, 我們應否更加應該照顧、支持和保護這些孩子呢?
參考文獻
聯合國難民署。(2020)。 數據一覽: 統計年鑑。取自 https://www.unhcr.org/hk/about-us/figures-at-a-glance
難民的希望:
一個見證
Namagembe Adella
/2022年4月22日
我在主耶穌基督裡向你問安!我要見證聖靈所賜下禮物。我想讓你知道凡被聖靈帶領的人,都不會咒詛耶穌;同時唯有被聖靈引領的人才能宣認耶穌是主。哥林多前書十二章3-11節當中提到「……恩賜有許多種,卻是同一位聖靈所賜。事奉有許多種,卻是事奉同一位主。工作有許多種,卻是同一位神在萬人中運行萬事……」(《和合本修訂版》,下同)我感謝主賜我傳遞信息的恩賜。起初,我不知道自己有這恩賜,直到後來的生命經歷讓我確認這是真實的,及後在香港的經歷亦如此。
我生於基督教家庭,但小時候並沒有如其他小同伴般專注尋求神。直到長大後,開始跟從馬太福音七章7-8節的教導去禱告:「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找到;叩門的,就給他開門。」每天我都盡力全然委身於上帝。若我不這樣行,就會感到疑惑、不安、缺乏喜樂,當天的生活亦會變得混亂。因此,我必須活在並行在聖靈的帶領之中。
初到香港時,我入住了一間空房。由於沒有床褥,只能蓋上床單,席地而睡。當天晚上睡前,我坐在毯子上禱告。第二天早上,我外出為這「空房」添置些家當。回家途中,經過垃圾收集處時,我聽到一把聲音指示我往裡面瞧一瞧。一看之下,竟發現一張嶄新的雙人床褥,品質還不錯呢!細察後,我便將它搬回房中,這是一張靠神蹟接收的床。我實在太高興,立刻與朋友分享這事,並感謝上帝供應!
上帝藉著我,向尋求庇護的朋友說話:
第一次,上帝告訴我,Asire的個案很快就會獲批核。當我向她轉達這信息時,她起初半信半疑。一星期後,難民公署確認了她的難民身份,並批准她徙置到加拿大。她興奮地跑過來告訴我,我所說的成真了!
第二次,過了一段日子,上帝給我一個異象,與團契中經常一同禱告的老人家有關的。這位老人家叫Benjamin,神讓我看見入境處職員正處理查閱他的個案,並在他的文件上蓋章。主吩咐我去找Benjamin並告訴他,他快將成為下一位獲批難民身份的人。於是,團契聚會時,我很著急地找Benjamin,希望盡快將信息轉告他。Benjamin半信半疑地笑著,並接受了這說法。幾星期後,他真的獲批難民身份,現已身處美國了。
第三次,是關於Phillip的家庭。上帝透過異象吩咐我告訴Phillip,叫他不要憂慮,因他快將要獲批難民身份。在聖靈的催迫下,我必須盡快告訴他。團契後,我立即致電將信息轉告他。我告訴他:「上帝叫你不要憂慮,從今天起更加切切禱告,因為你很快會獲批難民身份,這不是開玩笑的。」他答應會為此切切禱告。一個月後,Phillip愉快地走進教會,告訴我那信息成真了!
我曾多次在週六晚上,熟睡中夢到與一班尋求庇護者一起唱詩,所唱的詩歌,正好是翌日星期日的聚會的第一首詩歌。亦有多次,主在異象中給我看見一對鞋,第二天早上,有聲音引導我出發尋找鞋子。跟從聲音引導,竟然找到一對顏色、款色和設計與異象一致的鞋子呢!
有時在異象中,主引導我該做甚麼。我跟從主的聲音,讓聖靈帶領,從沒有懷疑聖靈在日與夜不斷工作!祈求凡尋求祂的必找到,奉主耶穌名求,阿們!
世界難民日
周學聞牧師
(Island Evangelical Community Church)
譯:Lydie Tong
/ 2022年6月20日
我為2022年的世界難民日寫這遍文章,是因為我過往多年一直參與難民工作,而去年是最使我鼓舞振奮的一年。在過去的10個月裡,我們看到有4個家庭被安排到加拿大定居,在未来的數週還有2個家庭亦會移居加拿大。
有些家庭是在新冠病毒暴發前已收到獲准通知,但新冠疫情延遲他們的出發,我們擔心他們會完全失去這次機會,但是非常肯定,就是當旅遊重新開放,他们會為一個光明的將來,出發移居到一個他們可以開始新的生活,找到工作和致力成為這地方的市民的國家。我们為能够移居到其他國家的難民深感高興,但是仍有約13000難民濟留在香港,他们仍在等候中。
香港的難民生活就是被劃定為多年的等候,少則10年或者更長。在這期間,他們不可以工作,因此他們都焦慮和有壓力如何找到方法去補足每月的需求。他們每月收到政府的補貼是(1500港元租金津貼,1200港元是超市的消費券,300港元是水電燃氣和另加交通費)非常之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
從他們的臉上看到沮喪泄氣,因為他們的美好歲月和夢想正被吞噬耗盡中。對生活的氣餒灰心引至失望,抑鬱和消沉。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
他們必如鷹展翅上腾,
他們奔跑却不困倦,
行走却不疲乏。(以賽亞書40:31)
最基本和殘酷的事實是他們需要金錢去存活下去。我們相信给予經濟上的援助是同等重要,讓他們有勇氣和動力,幫助他們渡過這漫長的等候。
友情和團契
激勵鼓舞主要是透過與教會聚會的友情建立起來。當我們第一次向難民伸手和歡迎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們能參加我們教會的崇拜事奉和完全融入我們。但是,我們很快察覺到在周日早上的崇拜裡有鴻溝:語言、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差異-- 不幸地非常之深遠,而且我們是非常困難地和他們聯繫起來。環境濟迫和快速節奏的教會主日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環境去推動難民和我們的友情關係。
我們既是這樣愛你們,不但願意將
神的福音给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给你們,
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帖撒羅尼加前書2:8)
我們開始在教會裡設計一些特別的公開活動讓弟兄姐妹能在小组裡和難民相聚互動,在輕鬆的環境下我們一起分享生命生活。其中有一次印像非常深刻的經歷是去年復活節在長洲的退休會。我們總共有12個參與家庭,其中一半是來自我們教會,餘下的難民家庭由教會資助費用。這是他們第一個在香港的假期。有幾個埃及家庭說在埃及復活節一起去渡假是很普遍的事,因此,這個復活節退修會帶回他們很多回憶,同時也增加了很多新的。
我們一起去海灘,一起做運動,一起玩遊戲和用餐。其中最特別的回憶是孩子們一起玩耍。在退休會之後他們仍然繼續有聯繫。很多青少年從未接觸過 Island ECC's 青少年團體,但是今次破冰之後,友誼便建立起来,它經織了一個青少年夏令營讓他們有機會加深認識信仰和更加有信心。
我們也辦了一個中國春節晚會,讓他們透過書法、歌曲和中國春節常用的祝福語來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和認識。多年來,我們一起吃飯和一起包餃子,難民就會帶一些他們傳統文化的美食來分享。
這也是我們能够學習他們家鄉的文化,新年慶祝和其他主要假期的機會。
我們曾經聘請一位有工作簽證的難民。這已是多年前的事,他有一份再培訓的工作。透過這看門人的工作,我们強固他的生活技巧,比如遵從計劃預定的安排,和上司同事們怎樣溝通交流,在教會聚會中學習(顧客服務)服務和幫助,一直到他在服務行業中找到另一份工作。
難民除了有每月固定的援助,很多教會也會给予他們消費券作為支持,雖然他們是没有資格領取的,但是對给予者和接受者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祝福和激勵。
來自教會弟兄姐妹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這给予他们樂觀的精神面貌和動力。 有一位名叫Y的難民,他曾經歷過神透過教會的朋友給予他所需要的, 而且超過他所求所想。 當他弄掉了他的手機,他想可能有人會送他一個老款舊手機作為代替品,但是他的一位朋友却送给他一部差不多全新和時下流行款式的手機。
最近,他原本計劃出發到加拿大的日期,奇蹟地又也不能解釋地被提前至五月,而且是他的朋友承擔了費用。所以一切發生的事情提醒了Y,就是在他失意的時候上帝一直與他同在。
「上帝知道我們的需要,祂知道我的需要。對我來說,我之所以能夠孤獨一個人留在香港,我能存活是因為上帝。如果我没有信心就不能做到,這是一個挑戰,但有上帝的恩典,我可以。我將會想念香港,因為這是我的第二個故鄉。我會掛念所有的好心人,我在這里找到了很多好朋友。 在約翰福音,主耶穌說:「 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17:7)
我們應該記得我們的主耶穌曾經也是難民。一位天使告訴約瑟帶著聖嬰和瑪利亞(耶穌的母親)逃亡至埃及,在那裡生活等候至希律王逝世。在這段期間, 他們在聖經中被稱為寄居者。在今天,他們將被稱為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尋求庇護或者政治避難者,簡單地說難民。 耶稣在馬太福音25章裡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25:40)
關懷幫助難民是這句經文最直接的演譯。關愛難民和尋求庇護的人就是愛我們的主耶穌。